期刊
  出版年
  关键词
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
Please wait a minute...
选择: 显示/隐藏图片
云南省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析和部分地区宿主动物调查
杨卫红, 杨晓龙, 杨丽芬, 邝国鹏, 李华昌, 潘虹, 王娟, 韩茜, 冯云
摘要159)      PDF (1251KB)(711)   
目的 进一步了解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(HFRS)宿主动物的种类和汉坦病毒自然感染情况,为云南省HFRS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。 方法 收集2020年全省HFRS疫情资料;在固定监测点(泸西县、楚雄市和祥云县)和流动监测点临沧市(1区7县)进行宿主动物调查,捕获样本进行分类鉴定后,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肺组织标本进行HFRS抗原检测。 结果 2020年云南省共报告HFRS病例213例,发病率为0.44/10万,病例主要集中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楚雄彝族自治州,占全省发病数的89.20%。此次调查共捕获宿主动物10属15种1 451只,其中固定监测点宿主动物优势种居民区为褐家鼠,野外为高山姬鼠和大绒鼠;流动监测点居民区优势种为黄胸鼠。固定监测点泸西县、楚雄市和祥云县宿主动物汉坦病毒阳性率分别为14.18%(37/261)、13.60%(17/125)和9.78%(22/225),流动监测点临沧市汉坦病毒阳性率为13.21%(111/840)。阳性宿主动物为褐家鼠、黄胸鼠、斯氏家鼠、高山姬鼠、灰麝鼩、大绒鼠、臭鼩和四川短尾鼩。 结论 云南省啮齿动物和食虫动物中汉坦病毒自然感染普遍存在,近年云南省HFRS发病处于较高的流行水平,因此需在全省加强防鼠灭鼠、病例监测、个人防护和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,进一步做好HFRS的监测防控工作。
2022, 33 (3): 394-399. DOI: 10.11853/j.issn.1003.8280.2022.03.015
云南省2012-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
周济华, 张云智, 章域震, 杨卫红, 冯云
摘要152)      PDF (2031KB)(743)   
目的 分析云南省2012-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(HFRS)流行病学特征,掌握疫情发展态势,为该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。 方法 收集云南省2012-2020年HFRS病例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,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,用Excel 2013软件建立数据库,用SPSS 20.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。 结果 2012-2020年云南省共报告HFRS病例1 834例,死亡6例,年平均发病率为0.43/10万,病死率为0.33%。2012年发病率最低(0.10/10万),2015年发病率最高(0.56/10万),2014-2020年云南省HFRS处于高发状态,每年发病200~300例。云南省13个州(市)的71个县(市、区)有病例报告,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中西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(999/1 834,54.47%)和楚雄彝族自治州(670/1 834,36.53%),这2个州病例数占全省病例总数的91.00%(1 669例)。全年各月均有病例发生,以4-6月为主。各年龄组均有发病,主要集中在20~60岁年龄组,男女性别比为2.36:1,职业以农民为主(占76.99%)。 结论 近年来云南省HFRS疫情呈上升、高发态势,亟待加强云南省中西部HFRS高发地区的健康教育、灭鼠防鼠、疫苗接种等综合防控工作。
2021, 32 (6): 715-719. DOI: 10.11853/j.issn.1003.8280.2021.06.012
云南省澜沧县吸血蠓采集名录及一中国新纪录(双翅目:蠓科)
冯云, 刘国平, 杨卫红, 杨鹤飞, 羊秋童
摘要346)      PDF (602KB)(941)   
该文报道了2018年9月在云南省澜沧县采用灯诱和人诱法采获吸血蠓2属22种,其中库蠓属( Culicoides)18种,蠛蠓属( Lasiohelea)4种;中国新纪录1种,克纳库蠓( Culicoides kinari Howarth,1985),克纳库蠓的鉴别特征:翅长1.15 mm,翅面有11个淡斑,翅有1个径室,触角第3、11~15节上有嗅觉器,触角比1.09,触须第3节无感觉器窝,触须比4.29,有2个椭圆形受精囊,等大;云南省首次记录1种,肖特库蠓( C.shortti)。标本保存在北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(沈阳110034)。
2020, 31 (1): 75-77.    doi: 10.11853/j.issn.1003.8280.2020.01.015
云南省蛛蝇和蝠蝇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初步调查研究
韩茜, 冯云, 杨卫红, 张婧, 潘虹, 杨丽芬, 王娟
摘要318)      PDF (1320KB)(787)   
目的 了解云南省蛛蝇和蝠蝇中沃尔巴克氏体( Wolbachia)的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别。 方法 2012-2017年,在云南省芒市、腾冲、畹町、孟连、勐腊、祥云、墨江、永德县和保山市隆阳区共9个采样点采集蝙蝠体表蛛蝇和蝠蝇,PCR扩增沃尔巴克氏体的核糖体小亚基16S( 16S rRNA)和细菌表皮蛋白( wsp)基因并测序,对所有 16S rRNAwsp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。 结果 2012-2017年,在云南省9个采集点采集蝙蝠体表蛛蝇747只(48批)和蝠蝇19只(6批),检测54批标本获得沃尔巴克氏体 16S rRNAwsp基因序列各24条。云南省蝙蝠体表蛛蝇和蝠蝇中,蛛虱蝇属( Phthiridium)6批和 Eucampsipoda属37批中检出沃尔巴克氏体阳性分别为2批(2/6)和19批(19/37),蛛虱蝇属( Nycteribia)(0/4)和笔虱蝇属( Penicillidia)(0/1)未检出;蝠蝇均属于蝠虱蝇属( Brachytarsina),6批中检出沃尔巴克氏体阳性的有3批(3/6)。 16S rRNA基因系统进化结果提示,24株沃尔巴克氏体均位于一个大的分支中,与1株来源于白蚁(DQ837204)的同源性最高达98.80%~100%。 wsp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提示,24株沃尔巴克氏体位于B组和F组基因型。 结论 沃尔巴克氏体在云南省蛛蝇和蝠蝇中广泛而长期存在, wsp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属于B组和F组基因型。
2019, 30 (1): 18-24.    doi: 10.11853/j.issn.1003.8280.2019.01.004
中国-缅甸边境3县吸血蠓名录及一新种(双翅目:蠓科)
冯云, 刘国平, 杨卫红, 张婧, 梁国栋
摘要362)      PDF (1422KB)(1077)   
该文报道了2017年中国-缅甸边境云南省的泸水、福贡、贡山县采获的吸血蠓2属16种,包括库蠓属15种,蠛蠓属1种;新发现库蠓属库蠓亚属1新种:泸水库蠓[ CulicoidesC.) lushuiensis Liu et Feng,sp.nov.];云南省首次纪录3种,即多孔库蠓、新替库蠓、海南蠛蠓。泸水库蠓与杜比库蠓( C.dubius Arnaud,1956)相近似,但后者雌虫翅臀室近端部的淡斑卵圆形,触须比为3.00;雄虫第9腹板后缘凹陷呈宽"V"形,第9背板后缘微突,抱器基节腹踝矩刺状,阳茎中叶端部短而粗,阳茎拱高约为阳茎中叶总长的1/2与本新种明显不相同。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沈阳军区CDC(沈阳110034)。
2018, 29 (6): 628-630.    doi: 10.11853/j.issn.1003.8280.2018.06.019
云南省景洪市2015年蚊虫感染病毒状况调查
潘虹, 高阳, 冯云, 韩茜, 张婧, 朱进, 李卫平, 李鸿斌, 范建华, 张海林
摘要361)      PDF (829KB)(1240)   
目的 调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(西双版纳州)景洪市蚊虫自然感染登革热病毒(DENV)和流行性乙型脑炎(乙脑)病毒(JEV)状况,为相关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。 方法 2015年8-9月在景洪市城区采集蚊虫标本,利用RT-PCR法检测DENV和JEV核酸,阳性标本进行 C/PrM基因序列测定以及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。 结果 共捕获蚊虫4种2 009只,其中白纹伊蚊、埃及伊蚊、库蚊(未鉴定种类)和刺扰伊蚊分别为896、477、634和2只;从一批库蚊和一批白纹伊蚊中均检测到JEV核酸,并获得这2株JEV的 C/PrM基因核酸序列;进化分析结果表明,2株JEV与基因Ⅰ型JEV同处于一个进化分支,并与2009年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、2010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2008年甘肃省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。DEN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。 结论 2015年景洪市存在基因Ⅰ型JEV流行,为西双版纳州首次从蚊虫中检出。今后仍需加强该地区乙脑病例及其媒介蚊虫的监测和防控,防止乙脑大范围流行。
2018, 29 (4): 331-335.    doi: 10.11853/j.issn.1003.8280.2018.04.002
贵州省不同地区2008年虫媒病毒调查
李铭华, 付士红, 冯云, 叶绪芳, 赵苏晔, 刘淳婷, 梁国栋
摘要685)      PDF (1040KB)(848)   

目的 调查贵州省不同地区虫媒病毒分布状况,对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与鉴定。方法 2008年7月在贵州省黔西、德江、榕江和从江县的4个标本采集点使用诱蚊灯采集蚊虫标本,通过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,并对病毒分离物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;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新分离病毒的序列进行分析,完成同源性和系统发生分析。结果 采集到3属4种共计9160只蚊虫标本,从中分离到9株病毒,鉴定结果显示8株为盖塔病毒,1株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(JEV);贵州省新分离盖塔病毒与原型株相比,核苷酸同源性为94.5%~94.9%,氨基酸同源性为97.4%~97.6%;新分离JEV与基因Ⅰ型JEV的同源性最高,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属于基因Ⅰ型JEV。结论 在贵州省分离到盖塔病毒和基因Ⅰ型JEV。盖塔病毒新分离株与我国其他省份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;JEV新分离株与四川省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近。

2012, 23 (5): 417-420.
云南省弥勒县2009年蚊媒病毒分离和鉴定
冯云, 陈卫武, 杨卫红, 章域震, 杨杜鹃, 刘芬, 张娟, 王丕玉, 白鹏飞, 窦友剑, 李继辉, 张海林
摘要663)      PDF (1172KB)(948)   

目的 了解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蚊虫中虫媒病毒的分布特点,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。方法 2009年7月在弥勒县采集蚊虫标本,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,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。结果 从采集到的三带喙库蚊4400只和中华按蚊2200只中分离到9株阳性分离物,经分子生物学鉴定,7株分离物为流行性乙型脑炎(乙脑)病毒(JEV),均分离自三带喙库蚊;2株分离物为淡色库蚊浓核病毒(CppDNV),分离自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。结论 首次在红河州弥勒县分离到乙脑病毒,从病原学证实弥勒县是乙脑流行区。流行株同源性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证实为基因Ⅰ型乙脑病毒,为滇东南地区首次分离。

2012, 23 (5): 402-405.
云南省东北等地区蚊虫及蚊媒病毒调查研究
杨杜鹃, 付士红, 张海林, 杨卫红, 冯云, 王静林, 章域震, 王丕玉, 陈维欣, 梁国栋
摘要973)      PDF (1037KB)(1382)   

目的 了解滇东北等地区蚊虫及蚊传虫媒病毒分布特点,为虫媒病毒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。方法 2009年在滇东北等地区的6个县采集蚊虫标本;蚊虫经分类鉴定后,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,对病毒分离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。结果 共采集到4属(库蚊、按蚊、阿蚊、伊蚊)24种18 562只蚊虫,其中三带喙库蚊、中华按蚊为主要蚊种,构成比分别为58.37%和28.45%;从蚊虫标本中分离到15株病毒,经分子生物学鉴定,其中2株(YN0911和YN0967)为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(乙脑)病毒,均分离自三带喙库蚊;1株(YN0922)为版纳病毒,分离自中华按蚊;12株为淡色库蚊浓核病毒,其中9株分离自三带喙库蚊,3株分离自中华按蚊。结论 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为调查地区的优势蚊种,并携带乙脑病毒、版纳病毒和淡色库蚊浓核病毒;滇东北地区首次分离到乙脑病毒。

2011, 22 (4): 304-308,312.
我国从节肢动物中新分离的虫媒病毒
冯云1 , 张海林1, 梁国栋2
摘要1165)      PDF (348KB)(1579)   

【摘要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不同地区先后分离到14种虫媒病毒,其中甲病毒6种(辛德毕斯、基孔肯雅、盖塔、西方马脑炎、东方马脑炎和罗斯河病毒)、黄病毒3种(流行性乙型脑炎、登革热和蜱传脑炎病毒)、布尼安病毒3种(克里米亚-刚果出血热、巴泰和阿卡斑病毒)和呼肠孤病毒2种(东南亚十二节段RNA病毒和环状病毒),并有数十株病毒未确定种类。现就我国近几年新分离的虫媒病毒及其分布、媒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。

2009, 20 (2): 178-181.
2005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
张云智;张海林;米竹青; 杨卫红; 亚红祥; 袁庆红; 冯云; 章域震
摘要1329)      PDF (814KB)(682)   
目的 进一步掌握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(HFRS)的流行特点,为防治提供依据。方法 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,并在监测点采集人群血清、鼠血清和鼠类肺脏做汉坦病毒抗体和抗原检测。结果 2005年全省共报告HFRS46例,年发病率为0.103/10万,无死亡病例。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、昆明市、红河州。在国家级监测点泸西县、省级监测点寻甸县和永胜县捕获鼠类8种713只,其中居民区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,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;鼠间带汉坦病毒率为3.22%(23/713),带病毒鼠种为褐家鼠、黄胸鼠、高山姬鼠、大绒鼠、臭;采集鼠血清262份、人血清407份进行抗体检测,阳性率分别为4.96%(13/262)和3.19%(13/407)。其中,泸西县春夏季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3.00%(3/100),秋季为5.13%(4/78),秋季感染率明显高于春夏季。结论 进一步证实云南省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,也存在着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姬鼠型疫源地。近几年发病率的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汉坦病毒普遍感染有关。
2004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
杨卫红;张海林;米竹青;张云智;章域震;亚红祥;冯云;袁庆红
摘要1310)      PDF (1140KB)(782)   
目的 进一步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(HFRS)在云南省的流行特点,为防治提供依据。方法 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,并在固定监测点及面上常规调查中采集人血清、鼠血清和鼠肺做汉坦病毒(HV)抗体和抗原检查。结果 2004年全省共报告HFRS55例,死亡2例,年发病率0.13/10万,病死率为3.64%。主要发病地区为大理州、昆明市、红河州和楚雄州。在固定监测点泸西、寻甸和永胜县捕获鼠类10种803只,采集鼠血清314份,人血清313份,其中居民区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,野外以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;鼠带病毒率为3.89%(26/668),带病毒鼠有褐家鼠、黄胸鼠、小家鼠、高山姬鼠、臭鼩鼱和短尾鼩鼱;对鼠及人血清抗体检测,阳性率分别为3.50%和2.24%。在滇西地区10个县(市)采集到16种896份鼠肺标本,带病毒率为3.01%(27/896),带病毒鼠有褐家鼠、黄胸鼠、小家鼠、大足鼠、短尾鼩鼱、高山姬鼠和臭鼩鼱。结论 进一步证实云南省存在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主要宿主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,也存在以高山姬鼠和大绒鼠为主的姬鼠型疫源地。近几年发病率的上升与较高的鼠密度和鼠间感染有关。
云南三带喙库蚊实验种群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观察
冯云1;张海林1;亚红祥1;张云智1;杨卫红1;章域震1;米竹青1;龚正达1;俞永新2;董关木2
摘要1116)      PDF (111KB)(766)   
目的建立三带喙库蚊实验室种群,观察其生物学特性。方法采用人工控制温湿度和光照、模拟自然环境的方法,幼虫饲料为牛肝馒头粉,成蚊供血动物为兔子和小白鼠。结果在室温24~27℃,昼夜温差<2℃,相对湿度70%~80%及人工光照12~14h的条件下养殖,并在蚊笼中放入枝叶较嫩、多汁、无毒的植物,成蚊从叮吸兔血逐渐过渡到叮吸小白鼠血。于2003年8月至2004年1月成功繁殖了7个世代。它们的平均孵化率、蛹化率和羽化率依次为75.64%、80.74%、90.97%,经9~16d可完成一个世代的繁殖。羽化后的成蚊1~2d开始交配,雌蚊第3天开始吸血,第6天达吸血高峰。吸血后第3天开始产卵。结论驯化繁殖三带喙库蚊成功的关键在于提高成活率、交配率、吸血率,所获数据对进一步了解该蚊的生长繁殖特性及防治提供了依据。